林生丽给顾客煮面条。
林生丽因坚持低价,诚信经营,被评为“中国好人”,她与自己的宣传海报合影。组图/受访者提供
记者曾永红邵阳报道
每天凌晨三点半,林生丽就开始在厨房里忙碌着,为食客准备当天的早餐。每天准备一盆30斤排骨臊子,近30年雷打不动。5月7日,林生丽告诉记者:“哪一天我抱不动这一盆排骨了,我可能就干不动了。”
1995年10月,林生丽在邵阳市大祥区红旗路开了家“凯阳餐馆”,她以低价服务顾客,一碗粉从1.5元到现在2.5元,一份自助午餐从5元到现在的6元,近30年的时间里,只在2008年冰灾期间涨过一次价。1970年代拥有高中学历的她,给记者算了一笔账:不管物价怎么变化,平均每份餐她只要赚3毛多钱,能维持小店的正常运转就行。
“要让低收入人群有一个吃饭的地方。”林生丽说。
控制成本:在批发市场深夜扫尾货
林生丽出生于1954年,今年71岁,1972年高中毕业,经历过几年“下乡”后,1976年进邵阳市棉纺厂,拿着一个月50元的工资。1985年,经家人介绍,她离开棉纺厂去了广西桂林,在一家企业做仓库保管员,工作内容比以前更多更杂,但工资也涨到了几百元一个月。1995年10月,41岁的林生丽用打工积累的4万多元钱,在邵阳市红旗路的一个巷子内开办了凯阳餐馆。
餐馆面积不大,只有40多平方米。店门旁立着“凯阳餐馆,供应早中餐”的简易招牌,店内摆放着几张老式方桌,打扫得干净整洁。从1995年至今,凯阳餐馆的名字和地址都没有变过。
林生丽回忆称,1995年开店的时候,当时市面上的价格,一碗基础的粉面,卖2元或者2.5元,经过精细的核算,她将基础的木耳粉、豆腐粉定价到1.5元,低于当时的市场价。“我要做到最便宜的价格,让居民感受到实惠。只要能支付员工工资的情况下,不亏本,就可以了。”
为了控制成本,几乎每件事情都是林生丽自己来做,凌晨三点半起来炒臊子,既当厨师又当服务员。有时候为了买到实惠的蔬菜,年轻时候的林生丽,开着摩托车去批发市场进货,在批发市场守到深夜。“等菜老板扫尾要回家了,我就全部买了,本来2块钱一斤的菜,1块钱一斤也能买到。”
2008年,湖南遭遇大范围冰灾,肉价、菜价涨幅很大,林生丽精细核算,进行了一次涨价,涨价的幅度为1元,并一直保持至今。
餐馆规矩:不能浪费粮食,打菜时别说话
来凯阳餐馆吃饭的人,有一半以上是每天都来的老顾客,有在附近工作和居住的人,也有慕名而来的。其中,有一对80多岁的老夫妇,林生丽对他们印象很深刻。“他们是住在城东的,每天开三轮摩托车来我这吃早餐,没有断过一天。”
熟悉林生丽的顾客都知道,她是出了名的“刀子嘴,豆腐心”。她性格泼辣,嗓门大,如今虽然是71岁的年龄,还是精神头十足。
林生丽告诉记者,她最见不得浪费粮食的行为。不管是谁,如果在她餐馆吃饭,有浪费的行为,她一定会扯着大嗓子批评,有的顾客第一次来,看她年龄大,也不会计较,第二次就不会再浪费了。
不准浪费是餐馆的第一条规矩,餐馆还有第二条规矩,就是打菜的时候不能说话。
“卫生是第一位的,不戴口罩讲话,口水都飘到饭菜里了,那是不行的。”林生丽说。
谈及未来:只要身体好会一直做下去
除了过年那几天,凯阳餐馆每天都开门营业。早餐时间从早上6点40分到上午10点,午餐时间从上午11点到下午1点半,林生丽基本上一刻都没得休息。
2017年,有街道领导通知林生丽到市里开会。等领导到了现场,她才知道是怎么回事,原来是因为自己坚持以低价服务顾客,诚信经营,被评上了“邵阳好人”。“看到我巨幅的照片被挂在陈列馆,那次我真的哭了,官方认定我做的事情是对的。”2023年9月22日,中央文明办发布2023年第二季度“中国好人榜”,林生丽获评诚实守信类“中国好人”。
获得荣誉后,林生丽受到了媒体的关注。凯阳餐馆成为了邵阳市的一张名片,也成了人们的一个“打卡点”。5月7日,林生丽告诉记者,现在餐馆每天都是爆满的,根本忙不过来。
林生丽还是坚持每天凌晨三点半起来炒臊子,排骨、牛肉、豆腐、木耳、鸡蛋……每一样炒码,她都认真对待。排骨是最受欢迎的,每天要准备30斤,用一个大盆装起来。“我现在觉得我身体还很好啊!哪一天我抱不动这一盆排骨了,我可能就干不动了。”有近一半的顾客每天都要到凯阳餐馆用餐,很多人已经和林生丽处成老朋友了,林生丽偶尔出去领个奖,几天不见,顾客们都很不习惯。“只要我身体还好,我就会坚持做下去。”林生丽说。
责编:周培
一审:印奕帆
二审:蒋俊
三审:谭登
来源:潇湘晨报